您的位置: 首頁 >要聞 >

新標題建議:美國對華戰(zhàn)略轉變:“脫鉤”變身“去風險”,關鍵細節(jié)揭示

2023-06-02 14:04:29 編輯:屠仁夢 來源:
導讀 最近一段時間,去風險成為西方政客談論對華政策的新熱詞。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率先提出了對華去風險的概念,而美國政府也頻繁使用這一論...

最近一段時間,“去風險”成為西方政客談論對華政策的新熱詞。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率先提出了對華“去風險”的概念,而美國政府也頻繁使用這一論調。這一轉變引發(fā)人們的關注,究竟為何“去風險”突然火了?

從之前的“脫鉤”到現(xiàn)在的“去風險”,美國對華政策的措辭發(fā)生了變化。然而,這種變化背后隱藏著三個細節(jié)不容忽視。

首先,從措辭上看,“脫鉤”顯得過于強硬,而“去風險”稍顯溫和。然而,美國的目的并未改變,仍然是糾集盟友對付中國。美國在過去幾年中一直推動部分領域對華“脫鉤”,但這種脫鉤在很大程度上依賴于與盟友特別是歐盟的合作。由于歐盟不愿意完全追隨美國的步伐,不愿對華脫鉤,因此當歐洲領導人提出“去風險”時,美國積極接受并采用這個表述,以此來實現(xiàn)與盟友的統(tǒng)一立場。

其次,雖然使用了“去風險”這個詞,但美國對華政策的本質并未改變。美國試圖通過將供給沖擊和產業(yè)鏈供應鏈沖擊歸咎為“風險”,來團結盟友對付中國。美國搭建各種“小圈子”,爭取其他國家的支持,試圖構建與中國平行的產業(yè)鏈供應鏈。然而,這實際上以美國利益為核心,要求其他國家服從美國利益,體現(xiàn)了美國的霸權主義。盡管美國希望聯(lián)合其他國家對付中國,但這樣的企圖是無法實現(xiàn)的。

第三,美國的做法已經引起多國不滿。例如,奧地利一份智庫研究報告估算,如果對華脫鉤,德國一年的GDP將下降2%,相當于損失600億歐元。法國總統(tǒng)馬克龍表示,歐中雙方應共同努力,避免掉入“脫鉤斷鏈”的陷阱。

此外,美國政府鼓動企業(yè)與中國“脫鉤”“去風險化”的呼聲與美國企業(yè)家的實際行動產生了矛盾。在中美關系面臨困難時刻,蘋果、摩根大通、通用汽車等美國大企業(yè)的高管紛紛訪華,特斯拉首席執(zhí)行官馬斯克更是強調中美利益交融。這些實際行動打臉了美國政府對“去風險”的宣傳。

事實上,中國并非帶來風險,而是機遇。中國是全球經濟增長的穩(wěn)定器、發(fā)動機和增長源。中國的經濟對全球增長的貢獻率達到了38.6%,其制造業(yè)在全球的占比和貢獻超過了美國、德國、日本等六國的總和。中國擁有全球第二大市場,即將超過美國成為全球最大市場,同時也是世界貨物和服務貿易第一大國。中國倡導全球發(fā)展倡議、全球安全倡議和全球文明倡議,并通過共建“一帶一路”倡議與140多個國家和地區(qū)簽署合作文件,推動上萬億美元的投資。中國是機遇而非風險,是未來而非過往,是增長源而非危險源。

毛寧在例行記者會上指出,世界面臨的真正風險是搞陣營對抗、“新冷戰(zhàn)”、肆意干涉別國內政、制造地區(qū)動蕩混亂、將經貿科技問題政治化以及對外轉嫁經濟金融風險。而這些風險恰恰來自美國,美國的做法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在當前形勢下,中國市場的重要性日益凸顯,貼近中國市場已成為大勢所趨,是不可逆轉的趨勢。

因此,無論是“脫鉤”還是“去風險”,抑或未來可能出現(xiàn)的新話術,世界對中國的發(fā)展機遇充滿著不同的觀點。不管如何,試圖包圍和孤立中國最終只會讓自己陷入干涸的境地。風險與機遇,世人有不同的看法,但無可否認的是,中國的發(fā)展已經成為不可逆轉的趨勢。


免責聲明:本文由用戶上傳,如有侵權請聯(lián)系刪除!

最新文章

精彩推薦

圖文推薦

點擊排行

2016-2022 All Rights Reserved.平安財經網.復制必究 聯(lián)系QQ   備案號:

本站除標明“本站原創(chuàng)”外所有信息均轉載自互聯(lián)網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郵箱:toplearningteam#gmail.com (請將#換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