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互聯(lián)網(wǎng) >

SPHERE數(shù)據(jù)幫助天文學家描繪了雙小行星的特征

2019-06-04 11:49:12 編輯: 來源:
導讀 ESO超大望遠鏡上SPHERE儀器的獨特功能使其能夠獲得5月25日飛向地球的雙小行星最清晰的圖像。雖然這個雙小行星本身并不是一個威脅對象,但是

ESO超大望遠鏡上SPHERE儀器的獨特功能使其能夠獲得5月25日飛向地球的雙小行星最清晰的圖像。雖然這個雙小行星本身并不是一個威脅對象,但是科學家利用這個機會排練了對危險的近地天體(NEO)的反應,證明了ESO的前線技術在行星防御中可能至關重要。

國際小行星預警網(wǎng)絡(IAWN)在地球飛行時協(xié)調了1999年小行星1999 KW4的跨組織觀測活動,于2019年5月25日達到最小距離520萬公里。1999年KW4寬約1.3公里,并沒有對地球構成任何風險。由于它的軌道眾所周知,科學家們能夠預測這種飛越并準備觀測活動。

ESO通過其旗艦設施 - 超大望遠鏡(VLT)加入了該活動。VLT配備了SPHERE,它是世界上為數(shù)不多的儀器之一,能夠獲得足夠清晰的圖像,以區(qū)分小行星的兩個分量,這兩個分量相距約2.6 km。

SPHERE旨在觀察系外行星; 它最先進的自適應光學(AO)系統(tǒng)可以校正大氣的湍流,提供與望遠鏡在太空中一樣銳利的圖像。它還配備了coronagraphs來調暗明亮的恒星的眩光,暴露出微弱的軌道系外行星。

從其通常的夜間狩獵系外行星中休息一下,SPHERE數(shù)據(jù)幫助天文學家描繪了雙小行星的特征。特別是,現(xiàn)在可以測量較小的衛(wèi)星是否具有與較大物體相同的成分。

ESO天文學家Olivier Hainaut解釋說:“這些數(shù)據(jù)與通過IAWN活動在其他望遠鏡上獲得的所有數(shù)據(jù)相結合,對于在發(fā)現(xiàn)小行星與地球碰撞過程中評估有效偏轉策略至關重要。” 。“在最糟糕的情況下,這些知識對于預測小行星如何與大氣層和地球表面相互作用也是必不可少的,這樣我們就可以在發(fā)生碰撞時減輕損害。”

“這顆雙小行星以超過70 000公里/小時的速度撞擊地球,觀察它對VLT的挑戰(zhàn),”正在駕駛望遠鏡的迭戈帕拉格茲說道。他必須利用他所有的專業(yè)知識鎖定快速小行星并用SPHERE捕獲它。

VLT天文學家Bin Yang宣稱:“當我們在AO校正的圖像中看到衛(wèi)星時,我們非常激動。在那一刻,我們感到所有的痛苦,所有的努力都是值得的。” 參與這些觀測的另一位VLT天文學家Mathias Jones詳細闡述了這些困難。“在觀測期間,大氣條件有點不穩(wěn)定。此外,小行星相對微弱,在天空中移動速度非常快,使得這些觀測特別具有挑戰(zhàn)性,導致AO系統(tǒng)多次崩潰。很高興看到我們的盡管遇到困難,努力工作才能得到回報!

雖然1999年KW4并不是一種沖擊威脅,但它與另一個名為Didymos的二元小行星系統(tǒng)有著驚人的相似之處,它可能在遙遠的未來某個時候對地球構成威脅。

Didymos及其同伴名為“Didymoon”是未來開創(chuàng)性的行星防御實驗的目標。在測試偏轉小行星的可行性時,美國宇航局的DART太空船將影響Didymoon試圖改變其較大的雙胞胎周圍的軌道。在影響之后,ESA的Hera任務將在2026年調查Didymos小行星,以收集關鍵信息,包括Didymoon的質量,其表面特性和DART隕石坑的形狀。

這些任務的成功取決于各組織之間的合作,跟蹤近地天體是ESO和ESA之間合作的重點。自2014年初首次成功跟蹤潛在危險的近地天體以來,這種合作努力一直在持續(xù)。

“我們很高興能夠在保護地球免受小行星襲擊方面發(fā)揮作用,”ESO總干事Xavier Barcons說。“除了采用VLT的復雜功能外,我們還與ESA合作,為大型網(wǎng)絡創(chuàng)建原型,將小行星檢測,跟蹤和表征提升到新的水平。”

最近與1999年KW4的近距離接觸是在6月30日慶祝聯(lián)合國教育和小行星意識日的小行星日前一個月。活動將在五大洲舉行,ESO將成為參與的主要天文組織之一。ESO超新星天文館和游客中心將舉辦以當天小行星為主題的一系列活動,并邀請公眾參加慶祝活動。


免責聲明:本文由用戶上傳,如有侵權請聯(lián)系刪除!

精彩推薦

圖文推薦

點擊排行

2016-2022 All Rights Reserved.平安財經(jīng)網(wǎng).復制必究 聯(lián)系QQ280 715 8082   備案號:閩ICP備19027007號-6

本站除標明“本站原創(chuàng)”外所有信息均轉載自互聯(lián)網(wǎng)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